在東壩街道沛橋村,沛溪河靜靜地從村旁流過,河上有座三孔石拱橋——沛橋。該橋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,于1917年重建。橋南立有青石門樓,門楣上刻“北關”二字,起著關卡的作用。抗日戰爭時期,新四軍曾在這座古橋上打了一場精彩的伏擊戰。
周婧是土生土長的沛橋村人。她的外公汪家仁曾親眼目睹了當年的戰斗場景。那年,汪家仁剛滿十歲。“當時他正和小伙伴們在橋邊玩耍,突然幾聲槍響傳來,大家嚇得趕緊往家里跑。”周婧說,盡管外公那時年紀尚小,但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,后來多次向她講述這些所見所聞。后來才知道,那是溧高戰役中的一場重要戰斗——沛橋戰斗。
1943年秋,敵偽軍一個連隊攜帶6車行李和大量偽幣,由東壩前往漆橋,行至叔村時,即改向經高家取大小游山之間的小路,并邊走邊火力搜索。直到接近16旅特務營前沿陣地,遭到新四軍的突然襲擊,慌忙掉頭逃竄。埋伏在小茅山的2連迅速穿過小山岡,先敵占領叔村,切斷敵軍退路,敵軍發現退東壩之路已斷,旋轉向沛橋潰逃,企圖由此去高淳縣城。此間,1連快速沿陳村插向沛橋,搶先阻擊了敵軍退路;2連亦穿過下旺村,夾擊敵人。敵人被阻于沛溪河北岸,陷入腹背受阻的困境,雙方激戰不到半小時,偽軍副師長陳炎生及其所率領的一個連全部被生俘或擊斃。
沛橋戰斗的勝利,成功切斷了漆橋據點偽軍的退路和增援,為漆橋據點的攻克創造了有利條件,也加速了溧高戰役的勝利進程。
村中老人至今對這場戰斗記憶猶新。今年91歲的陳沅春老人當年只有9歲,他回憶道:“戰斗前,新四軍小股部隊已悄悄埋伏在百姓家中。兩挺機槍封住了橋面,敵軍無處可逃。飲馬井和腳山上的新四軍同時進攻,前后夾擊,最終打得敵偽軍死的死、傷的傷。”
這場戰斗也在當時年幼的汪家仁心中埋下了報國的種子。1953年,汪家仁毅然參軍,追隨心中的英雄抗美援朝、保家衛國。“‘報效國家’這四個字,是刻進他骨子里的信念。”周婧說,“外公常教導我們,要腳踏實地工作,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。”
一座古橋,一場戰斗,一段家族記憶,匯聚成跨越世代的家國情懷。如今,周婧也常帶著兒子高旭堯走過沛橋,給他講述太外公的故事,教導他:“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,我們不能忘了他們。不論身處什么年代,只要國家需要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挺身而出!”